长篇历史小说《汉朝四百余年》,是一部描写中国汉朝历史的文学佳作,涵盖了从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到汉献帝刘协被曹丕篡位的整个汉朝历史。这部小说解密了26件汉朝历史悬案,通过对汉朝重大历史事件和300多个历史人物命运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汉朝四百余年的辉煌历程,对于当时的灿烂文学和恢弘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资治通鉴》引述)。“读史明智,鉴往知来”(《长安乱》)。读史使人明智,当代中学生应该熟读中国历史。
历史教育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因为历史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脉络和逻辑,学习历史能锻炼我们梳理事件因果关系、把握发展规律的能力。当代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这种逻辑思维就尤为关键。例如:分析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借鉴历史上类似现象的发展轨迹。
历史教育丰富当代中学生的写作素材。历史故事、人物事迹、重大事件等都是绝佳的写作材料,这些历史素材就像写作的宝藏库,能极大地充实文章内容,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在写作时能更有条理地阐述观点,使笔下的文章逻辑严密,妙笔生花。下面,我们从长篇小说《汉朝四百余年》,摘取部分语句和文章,共大家赏析。
展开剩余91%薄情的人风生水起,深情的人挫骨扬灰!战场就是你死我活的擂台,自古和平来之不易。战争是残酷的,这种排山倒海般的硝烟,让无数人失去宝贵的生命!隋兵灭陈,陈霸先的仇家王僧辩之子王颁纠集他父亲的旧部一千多号人挖掘万安陵,并且开棺焚尸,以报杀父之仇!生前陈霸先英明神武,死后却被仇家挫骨扬灰。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代帝王,很喜欢酒里放鹤顶红,赐给不听话或对自己有威胁的下属。南北朝时期,文武双全,有着倾城容颜的兰陵王,尽管他为北齐守护住了江山,却还是没能逃过被赐毒酒的命运。自古红颜祸水,杨贵妃被唐玄宗李隆基赐三尺白绫,这自尽的仪式感太强。明太祖朱元璋,尽管他明知道老将徐达不能吃烧鹅,但他故意吩咐下属赐徐达烧鹅一只,趁热送到徐达府上,亲眼看见徐达吃完...
在中国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有大奸大恶的蔡京;有忍辱负重的大将韩信,也有懦弱逃跑的皇帝——赵构(赵构这哥们,国难当前只顾逃跑,闹得金人搜山检海捉赵构,堂堂一个大皇帝,硬是把自个儿整的跟逃犯似的);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也有三次科举不第,名落孙山的韩愈;有远征大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也有报国无门空遗憾,壮志难酬,生不逢时的辛弃疾;有仅仅用15个月,从小小的七品知县,升迁为正二品的封疆大吏——杜翰,也有从京城正二品的翰林院大学士,到被贬官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直到荒无人烟的(海南岛)儋州的苏东坡,人生不如意,看看苏东坡。
苏轼21岁中进士,四年后,又在科考中一举夺魁。此时的他,是政坛的宠儿。主考官欣赏他,仁宗皇帝对他抱有厚望。文学成就我们姑且不论,苏轼在官场上呼风唤雨,所有人都认为他将是大宋宰辅,官路也顺风顺水,走了近十年。
然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天不遂人愿,往往在瞬息之间,便会发生变化。年至不惑,苏轼迎来的不是事业高峰,而是人生滑铁卢。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仕途戛然而止,好友避之不及,昔日,宾客如云,人欢马叫;如今,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人生风雨忽至,你不知道在转角处会有什么侵袭你。而你能做的就是在大雨之后,也能抬头看天。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40年为官路,33年贬谪途,东坡先生的漂泊生涯,横贯了整个北宋的版图。有人调侃,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也正是时运的不济、命途的多舛,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从政治中心汴京城,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儋州,当你看懂了苏轼被贬谪的路线图时,就会真正明白:人生无常、内心豁达与慈悲的含义。
苏轼最大的人生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哪怕生活给他再多的失意、坎坷,他都丝毫不减本色。
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形成利益,占有利益,垄断利益,重新分配利益的过程。在利益这座山上,有人不断绞尽脑汁向上爬,也有人不断冷酷无情的被拽了下来。只不过,张三换成了李四,李四又换成了王麻子。大到帝王重臣,小到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透历史,看穿世事,看清人生,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人心有戚戚。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
此时的杨慎,已经看开了一切。所谓的王朝兴亡,所谓的是非成败,所谓的古今往事,最后都不过是一场空。唯一永恒的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或许正是这样传奇坎坷的一生,让杨慎深谙世道艰难,人心难测,被称为三千年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韬晦之术的《韬晦术》,轰动京华,流传于世。
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历史,人生,这两个看似无关的概念,两个在表面上没有联系的范畴——一个是回忆,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精神的回归,一个是价值的实现;一个是无限的永恒,一个是有永远的短暂…但是,在深层,他们却是千丝万缕,缠绵不绝——一个是智慧、真理的积累,一个是心灵的慰藉…
世间有两样东西最难填满:大海与欲望。大海填不满,体现的是它的包容、体量与博大精深;欲望填不满,折射的却是人的贪婪和丑恶。
汉代经学家刘向在其所著的《新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送鱼给郑国宰相,郑相不收。左右就纳闷:“您不是最爱吃鱼吗?”
郑相说:“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郑相的意思是,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收下这些鱼。如果要了这些鱼,我就会因受贿丢了官禄,以后就吃不到鱼了。而不收这些鱼,我就能保住官禄,这样就可以一辈子吃鱼了。
郑相一番话,无非就是两个字——舍得。控制自己的欲望,认识自己的无知,自己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人。
《道德经》里讲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犬马之娱乐,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来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人生在世,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轮回。
有时候,一时欲望,会让人跌入万丈深渊,及时放下,反而使人走向柳暗花明。
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道家经常说的一句话。
为什么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再怎么辩解,也属于哲学范畴,是人对自然与人文客观事物存在的认识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这个问题中的关键词“三界”和“五行”是什么意思。
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
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
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杨慎经历了蟾宫折桂,第二次出京,与弟弟杨惇回到家乡应试,按照惯例进入了县学,成为王颖斌所教授的弟子员。
八月,杨慎与弟弟杨惇同举四川乡试。四川提学刘丙,在批阅杨慎的试卷时,称赞他为罕见的奇才,说:“我不能像欧阳修一样,但是我却得到了苏轼这样的学生。”
当时评论的人,都认为刘丙慧眼识人。九月,发榜时,杨慎果然被点为乡试第一。父亲杨廷和,不以科第中举接连不断为喜事,而是说:“读书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齐家,乃是第一件事。”
杨慎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
不料,蜡烛的烛花,竟落到杨慎的考卷上,烧坏了,以致杨慎名落孙山。
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严寒酷暑,冬去春来,又经过3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政治的舞台。
后来,杨慎继母喻夫人病逝于京师。二月七日,杨慎代父亲杨廷和函致陕西巡抚蓝章,称杨慎将亲自带着喻氏的灵柩回到四川,请求派遣人马护送。
当杨慎第三次出京,与王安人扶继母喻夫人的灵柩离开京师回到家乡。杨慎一行人到达陕州(三门峡),巡抚蓝章遣使者迎接。
抵达西安后,蓝章又设馆饯别杨慎。杨慎离陕西后,于途中四月二十三日向巡抚蓝章致函答谢。
服丧完毕后,杨慎恢复翰林院修撰的职务。坎坷的政途,因明武宗喜欢到处巡游,不理朝政。杨慎呈上奏章,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的行为。
武宗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无可奈何,只得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明世宗即位后,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杨慎利用给世宗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世宗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杨慎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讲解《舜典》:“圣人设立赎罪的法子,是用于不大的罪过的,是为了让百姓自做新人。如果是首恶或大奸,没有可以用钱财赎免的道理。”
世宗听后很不高兴,常常借故停止讲书。
杨慎因性格耿直,既失宠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他的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
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
当时,张璁、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祐杬),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
后来,杨慎同三十六人上书辞职,不愿与张璁、桂萼等“无耻小人”同流合污。
古人云: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被谪贬戍边的杨慎,从云南回四川省亲,在金沙江巡检司衙门借宿,入夜听金沙江水波涛滚滚,难以入眠,于是提笔写下《宿金沙江》。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杨慎•《宿金沙江》)
这是一幅今昔对比。
当年,杨慎曾经借宿在嘉陵江边,站在驿楼东边的角落。江水声扰得人一整晚都没睡着,天上的月亮照着孤独的我。
哪知今日,杨慎再次借宿在这里,回想起曾经的种种,望着月色,圆月孤高,心中的苦楚哪里诉说,只有断肠而已。
常言道: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不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出众,或多或少都会走弯路,撞南墙,甚至是遭遇挫折和苦难,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很多人身处低谷时,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开始患得患失,久而久之,也就迷失了自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古语有云: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人生中的每一次磨难,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场难得的修行。
正所谓:不遭苦难,如何修成正果?不经苦难,如何顿悟人生?若天命让你修行,必不会让你生于繁花似锦之家!
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都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成年人只能筛选,不能教育,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足够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虽宽,只渡有缘之人。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人不自救,天也难佑。
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远离了痛苦,而是选择了把命运的苦涩一一咽下,化作成长的养料。不管现实多难,只要懂得在失意中撷取生活之美。
王阳明说过: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面对于凡忿懥,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
我们总是祝福别人万事如意。
但是,谁的人生没有坎坷困苦呢?对于真正的智者而言,困苦不是灾难,而是契机。唯有在事上磨练,唯有跨过千难万难,一个人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不经风雨不见彩虹,不经风霜不闻梅香!
符箓家有云:一个人如果不会画符,就会被鬼神耻笑。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这里有一个秘传,只是不起心动念。拿笔画符之前,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验了。
原因是:它效法的是天道规律,无法不灵。改命呢?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云谷禅师谆谆告诫袁了凡,让他照着混沌开基的做法去做,让他在无思无虑的过程中,实践自己的立命之学。
《易经》坤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没有永远的逆境,也没有永远的顺境。
人活一生,若总是顺风顺水,不经历起起伏伏,大悲大喜,又如何能够看透人生百态,世事无常?若不经历涅槃之痛,又如何体会得到重生之美?
我们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在宇宙空间中,确实都是渺小到极致的存在,从这点上来说,我们应当有敬畏心,应当谦卑面对这个世界。
但即使我们渺小不可闻,我们依然是这个世界,目前发现的唯一智慧生物,或者说在我们已经探索发现的巨大空间时间领域内,我们是唯一可以思索自我存在价值意义的存在。
刘汉,李唐,赵宋,朱明,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就如同山川泼墨,云霞走笔。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面貌和故事。朝代更替犹如季节的更迭,历史长河中的一股股潮流,不断推动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历史就是我们的记忆,不但是个人的记忆,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我们只有在记忆里面,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一路怎么走过来,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将走向何方。
(秋月银杏,本名:李凡华,中国当代作家,汉史副研究员,青年历史学者,湖北省作家协会成员,湖北省网络作家协会成员,湖北省鄂州市作家协会成员,中国作家网,小说栏目撰稿人。)
发布于:湖北省盛达优配-配资炒股平台官网-配资公司排行榜-线上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